近年来,可吸收医疗器械逐步走入大众视野。该类器械与药物相结合并被人体吸收,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避免体内因长期存在异物而产生排异反应、非感染性炎症及其他不良反应。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推动下,冠脉支架、关节植入物以及口腔耗材成为最普遍的使用医用耗材。但医用耗材的使用并非是一劳永逸的结果。耗材植入人体内后,会对局部组织和全身产生副作用和影响。这是由植入物表面的物理特征影响人体免疫细胞所产生的,从而导致慢性炎症、组织损伤和纤维化,出现医械植入物排斥和失效。在产业规模稳定高增长的同时,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度也不断增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上市医疗器械企业超过163家,该数字对比三年前几乎翻倍。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可吸收医疗器械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资料图】
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9582亿元(人民币),近7年复合增速约17.5%,已跃升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从药械比角度看,我国目前药械比水平仅为2.9,与全球平均药械比1.4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较低的人均器械支出及临床渗透率,都表明医疗器械行业的未来潜力,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仍将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
多重因素将推动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未来国产替代仍为行业主旋律。政策方面,全国以及各地推出多项政策对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创新研发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技术升级上,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近年来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近几年,中国前十大医疗器械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均维持20%以上的增长。目前,可吸收医疗器械多运用在医用敷料、骨科耗材、冠脉支架以及医美等领域,未来具有取代金属耗材的广阔前景。
整体来看,受益于政策推动 2023 年或将迎来医疗设备采购高潮期,相关市场有望迎来放量增长。一方面,医院端设备采购需求集中在彩超、CT、MRI、内窥镜、监护仪、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等医疗设备,相关优质企业有望迎来业绩放量增长。另一方面,受益于财政贴息政策不断落地,高校端科研仪器设备等也有望迎来采购高峰期,相关科研服务标的迎来发展机遇。
中国可吸收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发展现状2023
可吸收医疗器械是指采用在人体内生物环境中可被降解与吸收的材料所制成的医疗器械,即生物可吸收医用材料类医疗器械,又称为生物医用可降解材料。在国际标准IS010993,即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权威标准对其做了明确的定义:系指能够在体内生物环境中被降解与吸收的材料。
可吸收医疗器械是生物可吸收医用材料类医疗器械,又称为生物医用可降解材料,在国际标准IS010993,即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权威标准对其做了明确的定义:系指能够在体内生物环境中被降解与吸收的材料。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增长速度较快,年复合增长度超过27%,而高分子可降解材料是用量最大的生物医用材料,也是国家研发投入最多的高科技术医用产业。
目前,可吸收的材料主要可分为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其中高分子材料有可吸收性明胶、胶原、壳聚糖、纤维素、聚乳酸等。无机材料主要是指生物降解类陶瓷,即磷酸三钙。可吸收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可吸收材料优化组合而成的材料,可以分为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复合、高分子材料与无机材料之间的复合以及材料与生物活性物质之间的复合。
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批准注册204个医疗器械产品的公告(2022年10月)(2022年第101号)》,又有204个医疗器械获国家批准上市。其中,获得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包括:美敦力的脊柱内固定系统、山东威高的带袢固定板、明峰医疗的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飞利浦医疗的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西门子的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联影医疗的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微创电生理的一次性使用星型磁电定位标测导管等246个产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从医院的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到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将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预计2026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收入将达到1.58万亿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可吸收医疗器械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养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